漫谈鸟类的“隐身术”

爱鸟国际 2019-04-25
0 24

先说说这第一位,有些熟悉它的朋友大概已经认出它了。
这是一只夜鹰,准确地说是一只普通夜鹰(Caprimulgus jotaka)。狭义的“夜鹰”一般指夜鹰科夜鹰属的物种,我国有多种夜鹰的分布,普通夜鹰是其中分布最广的一种,作为夏候鸟,它在我国整个东部地区都有分布,而等到临近冬季,它们会选择南迁到南亚、东南亚等地越冬。
普通夜鹰常在夜晚或晨昏活动,在空中飞行捕食昆虫,故称“夜鹰”。在夜晚,如果你听到那机关枪一般持续不断的鸣叫声,那大概率就是普通夜鹰了。而在白天呢,它往往会选择趴在树枝或草地上休息。
普通夜鹰拥有极佳的保护色,整个身体都呈现斑驳的暗褐色,尤其和树皮的颜色和纹理都很接近,因而常常能与它所处的环境融为一体,很难被发觉。因此,虽然普通夜鹰分布很广泛,却较少被观察和拍摄到,是不少鸟人眼中的“明星鸟”。
这第二位在鸟类中可以说是鼎鼎大名的,你认识它吗?
这是一只柳雷鸟(Lagopus lagopus),这是一种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的松鸡类鸟类。在我国新疆的阿勒泰地区,生活着两种雷鸟——柳雷鸟和岩雷鸟,因其地处偏远、数量稀少,又具有令人啧啧称奇的伪装手段,需要大量的时间、精力以及一些好运气才能得一见,因此成为很多鸟人心目中的“高光鸟种”。
苔原是柳雷鸟的典型生境,寒冷的苔原有非常漫长的冬季,一片白雪皑皑之中,柳雷鸟用一身洁白的羽毛将自己伪装起来。但苔原也有冰雪消融、春暖花开的时候,还保持这套“行头”无疑会暴露自己。此时,它们的羽毛开始改变,直至变成呈现斑驳的棕色、黄色和黑色的夏羽,在广袤的苔原上再次“隐身”。而到了秋季,它们又开始逐渐换回一身洁白的羽毛,就这样周而复始。

通过对比以上三种鸻,我们可以发现:长嘴剑鸻和金眶鸻的胸带是完整的,而环颈鸻虽然名为“环颈”,但胸带中间是断开的,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“环”,我们一般称为“半胸带”或“半领环”。在观鸟的过程中,常常通过胸带的特征对鸻类进行鸟种的鉴别。
鸻类的胸带可并不只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加好看,它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鸻类隐身。胸带以及头部的粗线、斑块将鸻类的轮廓分割成好几部分,我们可以将这种手段称为“破坏轮廓”。这使得它的天敌们远远望过去无法有效识别它们作为一只“鸟”的形态,从而达到“隐身”的目的。

反荫蔽
艾伯特·汉德森·赛耶(Abbott Handerson Thayer)是一位生活在美国的艺术家兼博物学家,他在1909年发现:当光从上方照射着色均匀的三维物体时,它的上侧看起来更亮,下侧看起来更暗。这一发现被称为“赛耶定律”(Thayer’s law),利用这一原理实现隐身的方法被称为“反荫蔽”(Countershading)。
他的这一发现在自然界得到了印证。为什么很多鸟类都是暗色的背部、白肚子呢?赛耶定律很好地给出了解释。从上文提到的鸻类,到它的亲戚——麦鸡、鹬类,再到雀形目的一些莺类,都使用了“反荫蔽”手段实现隐身。当那些目光锐利的捕食性鸟类在空中觅食的时候,这种手段帮助它们获得更大的生存希望。

已有24人赞过
查看全部 >
已有24人赞过
爱鸟网小程序

京ICP备18033610号-1      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170号  京网文【2020】5435-1067号

Copyright ® Beijing Birdfans International Co.ltd..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爱鸟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